2022年1月4日 星期二

太極拳名家名言彙編

 

太極拳名家名言彙編

                                                                                                                                                         編輯室

太極拳發勁的樞紐腰椎骨

提陰蹻如何兼顧鬆腰鬆身

論小周天

太極拳與《老子》的智慧

太極拳練鬆的要訣

推手爛採花的要訣

呼吸吐納內功修習法

易簡太極拳內功修息法

太極拳的經濟學


太極拳發勁的樞紐腰椎骨

〈太極十三勢體用歌訣〉: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靜氣騰然。

 

                     腰椎骨共有五節,第三節為「中竅穴」,又稱「腰脊」,是人體上身與下身連結的樞紐、及身體爆發力的根源,腰椎動,則兩肩、兩胯、兩手、兩足跟著一起動。劉培中大師言:兩肩、兩胯合腰椎五點稱五行;兩肩、兩胯、兩手、兩足為八卦;八卦合腰椎稱九宮;而腰椎為五行、八卦、九宮陰陽兩氣交會處。所以當我們搬重物的時候,腰椎受力最大,因此受傷機率也最高。劉培中大師言:提陰蹻穴(會陰穴),促進祖海(肚臍上13分)之陽氣與丹田(臍內13分)之陰氣相互交合,陰陽兩氣交合,氣力倍增。【參考資料】 劉培中大師,民國5611月發表於《太極拳研究專集》第11期。

 

提陰蹻如何兼顧鬆腰鬆身

小周天4字訣:吸、抵、撮、閉。

吸:以鼻輕吸。抵:舌抵上顎。撮:撮提穀道(尾閭)閉:眼不外視、耳不外聽、鼻不外嗅、心不為所動。

 

鄭曼青大師言:

           意與氣相守於丹田,丹田氣足則能氣遍周身,發生熱力,熱化、氣化,身體的水分產生能量。

劉培中大師言:

            陰蹻微微ㄧ提,陰陽兩氣自然合攏,陰陽合體自然輕靈。

宋志堅宗師口訣:

            收臀必鬆腰,鬆腰腹內鬆,腹鬆則氣貼背,胸必自含。

        

上述諸位大師的要訣中,「撮」、「收臀」、「微提陰蹻」及「意與氣相守於丹田」等都是著重在收臀、提陰蹻等動作,這些動作是培養丹田之氣的要訣。而氣的培養與運行需要有鬆柔的身體。因此,如何兼顧收臀、提陰蹻與鬆腰、鬆身是訓練的關鍵,習者必須培養下列能力:

1.收臀、提陰蹻的最佳角度與位置。

2.收臀、提陰蹻後股四頭肌單腿支撐身體重量的能力及最佳角度。

3.單腿支持身體重量後,腰與臀部肌肉、筋骨放鬆的最佳程度。

【參考資料】鬆柔太極拳Supple Tai Chi FB



論小周天

小周天16字訣 (又稱長生16字訣)

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

 

                    太極拳是內家拳,又稱內功拳,內家拳著重煉氣,也就是煉呼吸必須「細、長、深、勻」,這就是打太極拳為什麼要「鬆、柔、慢、勻」的道理。太極拳〈十三式行功心解〉:「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都是先運而後動,如飛機、汽船都是借氣之力,運而後動。

          

丹田是人體「氣」運行的源頭,所以打太極拳要時時保持「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就是煉精化氣,煉精化氣,就是「小周天」,而「氣沉丹田」之首要在於「靜」,身靜生陽,心靜生慧。「陽」就是「元精」,「元精」,經過烹之煉之,就是「煉精化氣」,此氣循督脈自尾閭、命門、夾脊、玉枕、百會、印堂、山根、人中、齦交穴。再循任脈自承漿穴、沿喉頭、下膻中穴、絳宮至丹田。

 

                   小周天者,坎離交媾,坎為水,離為火,交媾為既濟。坎為腎,離為心,坎離交媾就是心腎相交。鄭曼青大師言:「氣沉丹田,即易所傳,水火既濟,坎離相交」。故小周天之首要為「心靜」,心靜身柔而能「陰陽相濟」。

【參考資料】張肇平大師,民國72年高雄《太極拳雜誌》第29期。

 

太極拳與《老子》的智慧

《老子》第3章﹕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心知的執著(人為的執著)不介入氣的運行,使氣回歸氣,生命自然柔和,如嬰兒般的自在與天真。如同太極拳法之虛靜與吃虧,而能使氣沉丹田、氣斂入骨。

 

虛其心:虛靜; 弱其志:吃虧; 實其腹:氣沉丹田; 強其骨:氣斂入骨。

     《老子》第55章: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心知介入氣的運行,鼓動了氣,產生英雄氣、江湖氣、優越感,擾亂了氣的自然運行,不合乎天道,反而使身體提早衰老。        如同主觀的企圖心與妄念,介入了太極拳架與推手訓練,造成強力與蠻力的現象,擾亂了身體自然運動的規律,反而阻礙了「以柔克剛」技藝的成長。

 【參考資料】《老子》的智慧,參考王邦雄教授的註解。

 

太極拳練鬆的要訣

            練太極拳如何「鬆」,鄭曼青大師比喻,如彌勒佛很大的一個肚子,笑笑的,拿一個布袋,上頭題字:「坐也布袋,走也布袋,放下也布袋,何等自在」

           

修煉太極拳功夫,如同人生哲學修養功夫:放下身段、放下名利、放下執著、放下蠻力、放下贏的企圖心等等雜念,才能真正享受太極拳鬆的自在感與人生的幸福感。【參考資料】鬆柔太極拳Supple Tai Chi FB

 


推手爛採花的要訣

                    推手頂尖功夫爛採花,也稱採浪花。其要訣是在推手切磋中,「鼓盪」對手身體之重心,使之如船遇颶風,陷入波濤洶湧之中,眩暈無主,傾斜顛頗,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重心而跌出。

          

〈太極拳經〉:「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吳公藻 宗師認為推手時「鼓盪」對手身體重心的要訣包括:氣沉、鬆腰、腹淨、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吐納、舒展,及動靜、虛實、剛柔之變等等。「鼓盪」之勢若得法,將如大氣鼓盪,颶風駭浪,運行水流,勢不可擋。

 【參考資料】民國72年,吳公藻 宗師之《太極拳講義》。

 

呼吸吐納內功修習法

              「內功」的定義:藉由呼吸的氣,配合意識及器官導引在體內運行,促使五臟六腑自行運動,氣脈暢通,其最重要者在一個「靜」字,所以稱做「內功」。

 

先天呼吸

            談「內功」必須先知道什麼是「先天呼吸」。當一個人最初在母體中形成時,胎兒的呼吸是以臍帶,隨著母親呼吸的抽送力量自然起伏。嬰兒出生時臍帶剪斷後,雖然改由鼻孔呼吸,但仍然會使用腹部呼吸,大約到8歲才會用肺呼吸,此種用腹部呼吸的方法稱為「先天呼吸法」。

 

後天呼吸法:

            先天呼吸法藉由腹肌鼓盪力量,推動橫膈膜上下移動,活絡了腸胃和內臟,也將氣送入臍部或丹田。所以8歲以前的發育成特別快速,8歲以後換氣點由腹部往上移到肺部,以後就僅能維持現況,這種完全用肺的呼吸,因為是出生後學來的,所以稱為「後天呼吸法」。

 

內功的最高境界:

            以「先天呼吸法」,藉由意識作用,將丹田之氣沿尾閭、夾脊、玉枕而上,經百會,沿任脈再下行至丹田,使前後筋脈循環運轉,當丹田之氣可以隨意識行走全身,這就是內功的最高境界。

【參考資料】王延年大師(民國72年刊登於高雄《太極拳雜誌》第29


易簡太極拳內功修息法            

        易簡太極拳64勢,計有365個分解動作,每一個動作依照「形開氣闔」之準則,配合呼吸吐納法。

              「形開氣闔」的要領是,當身手展開時吸氣。反之「形合則氣開」,當身手鬆沉時呼氣。根據「形開氣闔」的概念,


整理出下列呼吸吐納法:

1.開、升、提、蓄為吸氣。

2.闔、降、沉、發為呼氣。

3.進步、退步、或轉身時,為小呼吸。小呼吸者,即調整呼吸,呼吸不長,可呼可吸,聽其自然。

 

〈十三勢歌訣〉:「屈伸開闔聽自由。」屈伸:拳勢動作;開闔:呼吸吐納。自由,靈活敏銳。外在的拳勢動作,內在的呼吸吐納,成就輕靈敏銳的太極拳。

【參考資料】宋志堅 宗師《太極拳學》上、下冊

 


太極拳的經濟學

            太極拳法要求手不過頂,肘不過肩,身要正,體要鬆,胸要含,背要拔,臀要收,氣要沉;不求抬頭挺胸,不展現英雄氣。這是隱藏自身能量的訓練法,也是節約能量的訓練法,其目的是促使身體機能更有效率、更長久的運作下去,達到益壽延年的效果,也是培養聽勁、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途徑,進而展現「牽動四兩撥千斤」及「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技藝。

 

         訓練法的要點之一,是借大自然的地心引力、反作用力、慣性力及自身腰腿之力、與對手之力。借力使力的方法,是手不主動且保持放鬆與柔和,如此能保有虛靜的妙用,沒有人為企圖心的介入,如同旁觀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隨時保有蓄勢待發的應變能力。

 

             訓練法的要點之二,是要求身體、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放鬆,又可以細分為三點: 

 (1) 身體方面:包括肌肉、韌帶及各關節的放鬆,這是要從舒筋法、五行步法、鬆身法及拳架來培養的基本

 功,並透過推手 「黏、貼、連、隨、不丟不頂」的要點,檢驗身手鬆柔的境界。

(2)生理方面:訓練強壯的腿力,以促進內在氣血運行,訓練時藉由兩腿之虛實轉換,兩手之動靜變化及身體的剛柔應變,使內在氣血鼓盪,尤其當訓練時,若能以正確的動作,百分之百以單腿支撐身體重量的時間增長,則愈能促進內在的氣血運行,進而激發身體內在的神經系統,使身手反應敏捷,並透過單腿支撐身體重量,來檢驗身手放鬆境界。

(3)心理素質方面:有吃虧、捨己、禮讓、謙虛及放下等謙讓的心境,才能促使肌肉、韌帶及各關節放棄蠻力,朝輕靈與貫串的方向邁進。

 

             因此若要達到拳法更高的境界,必須耐心的從舒筋法、五行步法、鬆身法及拳架等訓練法中,培養出鬆柔功夫,才能具備「牽動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技藝,進而享有「益壽延年」的生命過程。【參考資料】吳榮輝大師 鬆柔太極拳闡微p. 45-46

石覺將軍太極拳9字訣


敬---誠意正心,專志力行。

靜---摒除雜念,物我渾忘。

定---氣沉勢穩,動中有定。

鬆---百體鬆透,血氣暢行。

柔---至柔如水,無上虛靈。

圓---圓弧運動,勁道天成。

慢---慢練潛修,日增效能。

勻---動息勻合,六虛均衡。

整---整體議員,運用由心。


【參考資料】太極拳研究專輯125期


靜思語


走 過 坎 坷

才 知 道 平 淡 就好

歷 經 興 衰

才 知 道 知 足 就 好

費 盡 思 量

才 知 道 糊 塗 就 好

【參考資料】潘淑珠老師靜思語

太極慈善家潘淑珠老師運送滿車的愛救助貧苦人家


鄭氏一夢悟鬆


鄭氏曼青從楊澄甫先生習太極拳,久不悟要鬆」「要鬆之理。一夕,忽夢兩背已斷,驚醒試之,恍然悟得鬆勁。蓋兩臂所繫之筋絡,正同玩具娃娃之手臂,其關節賴一鬆緊帶之維繫而得以轉捩如意。然其兩臂若不覺已斷,惡得知甚鬆也。


【參考資料】台北縣太極拳雜誌 第二卷第一期

太極拳陰陽相濟的技藝


宋志堅宗師在太極拳架與推手應用上,強調三度陰陽之變的技藝: 雙手有動靜雙腳分虛實身體有剛柔。


在訓練過程中的要訣:雙手相互合作。雙腳相互呼應。身體剛柔並濟。當雙手、雙腳、身體能各自展現自己的陰陽變化時,即可領悟太極拳論所謂: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的內涵。


【參考資料】鬆柔太極拳Supple Tai Chi FB



太極拳的慣性作用力


慣性作用力,如瓶中水原理,瓶子搖動的速度與角度越大,所產生的慣性力就越大,人體七成為水所組成,身體藉由意念的導引產生進退、左右轉、中定等現象,而人體若處於一種「鬆持」狀態中,在動與靜之間,自然會產生慣性作用力,尤其是在沒有意識介入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慣性力越大,如陶炳祥大師言,「發勁的威力如被醉漢衝撞」,此即是慣性力的作用。所以如何放鬆身、心、靈,使身體處於「鬆持」狀態,是身體展現慣性力與爆發力的要素。

鬆持:鬆而不弛,鬆而不懈。


【參考資料】鬆柔太極拳Supple Tai Chi FB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杳」ㄧㄠˇ,如杳無人煙,「虛」和「杳」都是隱隱約約、虛無縹緲、忽隱忽現、不可捉摸。這是訓練太極拳身手輕靈敏銳的要訣,也是培養聽勁的門徑,故練拳之要領在:輕、慢、勻、正。


在推手應用上,是上下、左右、前後等陰陽(動靜、虛實、剛柔)對應關係,擅於陰陽相濟的要領,就能展現「以柔克剛」的技藝。



李亦畲註解:「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意思是對方進攻我的左邊,我左邊虛化的同時,右邊反攻對方;對方進攻我的右邊,我右邊引化,同時左邊進攻對方。


【參考資料】鬆柔太極拳Supple Tai Chi FB


吳榮輝副理事長攝於小奇萊山


太極與老子的矛盾現象


太極拳法陰陽變化三大原則:虛實、動靜、剛柔,此自相矛盾現象,彼此相反而相成,是激發潛能的動力。如老子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有無相互突顯,難易相互促成,長短相互顯現,高下相互依存,音聲相互陪襯,前後相互照應。如《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爲懂勁。故,太極拳法之要訣,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是進入「懂勁」展現,「以柔克剛」技藝的門徑。


【參考資料】鬆柔太極拳Supple Tai Chi FB


太極拳內勁傳遞的要訣


身體九大環節(肩、肘、腕、頸、背、腰、髖、膝、踝)之肌肉、筋骨、韌帶在拳架與推手訓練中,如何放鬆與貫串,及內勁如何由腿而腰行於手指的傳遞是訓練的要訣。身體九大環節中,手臂之三角肌,背部之背脊,大腿之股四頭肌,是內勁由下往上傳遞的樞紐,所以太極十要強調,

沉肩墜肘、含胸拔背、鬆腰落胯等要訣。太極拳動作緩慢、輕靈,是培養三角肌、背脊、股四頭肌等肌群的最佳方法,訓練過程好像三把火在燃燒,在不知不覺中累積肌肉、筋骨、韌帶的強度,配合身體各環節貫串時,所需要的角度與位置,可以避免能量在傳遞中的耗損。

【參考資料】吳榮輝副理事長 鄭子門下三位大師之推手技藝


太極拳應具備的心理素質


鄭曼青大師言:「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這是太極拳「以靜制動」技藝所必須具備的特質,太極拳經:「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其要義是手臂隨著身體對地面的反作用力、地心引力、慣性力及腰腿之力而動,故鄭子言:「太極不動手」。

也就是手臂沒有主動積極的企圖心,而是以靜觀其變的心境,等待最佳時機的來臨。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不主動的手如旁觀者具有清靜的判斷能力。如道家的虛靜心具有觀照的妙用,是培養太極拳聽勁、懂勁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也是邁向「以柔克剛」技藝的最佳途徑之一。

吳榮輝副理事長攝於小奇萊山


【參考資料】吳榮輝副理事長 鬆柔太極拳闡微


首頁

Scan Me for the Website 理事長的話 Greetings from the Chairman of the Board 時光荏苒、時序轉換,又是春暖花開的時節。2022年3月2日本人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第14屆理事長,同時接任中華國際太極拳聯盟總會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