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十要今解
周教授畢業於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系及華盛頓大學(
太極拳源遠流長, 萌芽於一千四百年前我國的梁朝時代, 先後有梁代的韓拱月、程靈洗, 唐代的李道子、許宜平, 宋代的胡鏡子、殷亨利等人, 傳授屬於早期太極拳的長拳, 小九天和後天法, 八百年前到了宋末元初的時候, 武當通微顯化真人張三丰, 乃集諸家大成, 存菁去蕪, 創立了整套傳統太極拳, 此後代代相傳, 直到今日. 他在歛神聚氣論裏曾說: "其虛靈、含抜、鬆腰、定虛實、沈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動中求靜, 此太極拳之十要, 學者之不二法門也." 意思是說: 虛靈頂勁、含胸抜背、放鬆腰部、分明虛實、沉肩墬肘、用意不用力、上下須相隨、內外要相合、連綿不中斷和從動中求靜, 這是練習太極拳的十大要領, 是學太極拳人的獨一無二的法寶和門徑. 太極拳老前輩楊澄浦曾對十要有詳細的說明, 由他的弟子滿清舉人陳微明筆錄, 有些人不明就裏, 把"太極拳十要"說成"楊家太極拳十要", 實屬欠妥. 筆者不才, 五十多年前留美求學期間, 在土木工程研究所主攻結構力學, 發現太極拳也是一套人體力學. 現在再把太極十要用今日比較科學的觀點, 詳述如下:
(一) 虛靈頂勁: 虛是虛無, 靈是指人的精神和心意, 頂勁是頭頂項豎, 也就是說頭要上頂, 脖子要正直. 就好像有條鋼線銲在人的頭頂把人懸吊起來一樣, 這就是所謂的頂頭懸. 人有虛無的精神和心意, 才能達到致虛守静的境界. 從力學的觀點來說, 頭有重量, 身體也有重量, 頭頂項豎, 頭和身體的重心可以跟地心三點連成一條直線, 如果頭歪項斜, 則頭的重心徧離這條直線, 就會產生一個力矩(Moment), 那麼便需要一個反力矩才能使身體平衡, 道理就是這麼清楚. 簡單來說, 虛靈頂勁就是練拳時要心無雜念, 意貫胸海和頭頂項豎, 立身中正. 許多報章書刋把虛靈頂勁的“靈”字寫成“領”字, 這是錯誤的. 靈在注音符號裏是第二聲, 領是第三聲, 發音雖然很相近, 意義上卻截然不同. 原因是古時傳授拳藝, 泰半口授心傳, 由於各地方言衆多, 國學根基比較差的一些人, 很容易把“靈”誤講或誤聽成“領”字, 接着便以訛傳訛, 牽強地加以解釋, 讓行家知道, 當然會令人啼笑皆非了.
(二) 含胸抜背: 胸要內含, 背要微聳, 能含胸, 自然便拔背, 做到含胸拔背, 氣才容易沉入丹田, 造成下盤稳重, 上身輕靈, 玩偶不倒翁之所以不倒, 就是因為上輕下重, 重心在下面, 所以不倒, 人也亦然. 含胸拔背不是叫人學做駝背, 有人學做駝背, 結果出了毛病, 於是就說要挺胸, 像軍人一樣要立正挺胸, 不論是背駝還是胸挺, 都沒有做到練習太極拳的要領. 要知道人一挺胸, 不僅全身重心上移, 而且氣便上浮, 不容易下沉到丹田, 造成上重下輕, 上實下虛的現象, 人當然不容易站穏了. 海事建築師設計船隻的時候, 會把全船的重心(The center of gravity)降至最低點, 以免航行的時候, 給大風一吹, 由於上重下輕, 重心太高了, 便翻船失事, 都是一樣的道理.
(三) 放鬆腰部: 在十三勢歌訣裏, 一再地強調腰部的重要, 開頭便指出”命意源頭在腰隙", 隨後又提醒要"刻刻留心在腰間", 由此可見腰是全身的主宰, 能夠把腰部放鬆, 就會使上身靈活和下身穏固. 疾風奈何不了勁草, 便是很好的例子, 不是風不夠強, 而是因為草身柔軟, 根深入地的緣故. 草身相當於人的腰部, 草根相當於人的腿腳. 能把腰部放鬆, 腰便會變得柔軟靈活, 腿腳就容易在地上紮根, 使下盤穩固, 在這種情形下, 即使遇到再大的外力, 也能運轉自如了.
(四) 明分虛實: 虛實就是陰陽, 虛是陰, 實是陽, 不僅手和腳外形上的動作要分陰陽, 而且內在的呼吸和運勁上也要分出陰陽, 陰陽不分的拳術就不能叫太極拳. 在外形上虛實就是輕重, 左邊輕, 右邊便是重, 反之, 左邊重, 右邊便是輕, 而且輕重要互相配合, 能輕能重能重也能輕. 內在方面, 吸氣是陰, 呼氣是陽, 收勁是陰, 放勁是陽. 內在的陰陽, 一定要和外形的陰陽相符合, 不能有徧差, 也就是說內在是陰, 外形上也應該是陰, 內在是陽, 外形上也一定要陽, 而且在時間上也要配合得當.
如果練拳的時候, 虛實不明, 陰陽不分, 這種拳就不是太極拳了. 由無極而生陰陽的拳術才是太極拳.
(五) 沉肩墜肘: 肩要盡量放鬆, 便會有向下垂沉的感覺. 肘要聽其自然, 便能做到微微曲肘, 有如下墜的要求. 肩不可向上聳起, 如果聳肩, 內氣便會隨着上浮, 於是人的重心也隨着提高, 變成上重下輕不穏定的狀態了. "沉肩墬肘"和"含胸抜背"都有連帶關係, 如果肘不能向下鬆墬, 肩便不能放鬆垂沉, 肩不能放鬆垂沉, 胸就不能內涵, 胸不能內涵, 背就不能外抜了, 於是乎內氣上昇, 重心上移, 上實下虛, 不倒翁變成易倒翁了. 還有一點, 沉肩垂肘時能使舉動靈活, 收放自如, 容易做到剛柔並濟的原則.
(六) 用意不用力: 這裏的意是指心中所思想的姿態和行動, 力是指能使物體運動或靜止和改變方向的一種作用, 換句話說, 意是內在的思想, 由意識表達出來, 力是外在的動作, 由筋肉表現出來. 意沒有一定的大小, 方向和範圍, 是活動的, 靈敏的. 反之, 力是有一定的大小, 方向和範圍, 是死板的, 笨拙的. 太極拳之所以被叫做內家拳, 是因為着重內在用意識表達潛力的一種修煉, 不像外家拳着重外形肌肉表現拙力的訓練. 筆者有許多曽經練過外家拳多年的學生, 長得一身結實的肌肉, 練得一身笨拙的蠻力, 叫他們用意不用力, 可真不容易.
(七) 上下要相隨: 上是指上身, 是腰以上的身體各部, 包括手指、手掌、手腕、手臂或肐膞、手肘、肩膀、頸項、頭顱等主要部分, 下是指下身, 是腰以下身體的各部, 包括腳趾、腳掌、腳跟、小腿、膝蓋、大腿以及臀部等. 上下相隨是說上身和下身, 要以腰為軸, 互相隨從. 上身動, 下身也要跟着動, 如果只是手動腳不動, 便是上下不相隨了. 一切動作都要順乎自然, 不自然, 也會無形中變成上下不相隨. 上身的頭隨頸轉, 頸隨目動, 眼神集中在什麼方向, 頸就自然地轉到同一方向, 否則便成為不自然的斜視了.
(八) 內外要相合: 這裏的內是指內三合, 外是指外三合. 內三合是心與意合, 意與氣合和氣與勁合. 外三合是手與腳合, 肘與膝合和肩與胯合. 心是心神, 意是意念, 氣是氣流, 勁是勁道. 心神是主帥, 由心神啟發意念, 由氣念而引導氣流, 由氣流而觸動勁道. 同時, 由外形的手、腳、肘、膝、肩、胯以不同的姿態實際表現出來. 手和腳, 肘和膝以及肩和胯都是人身互相對稱部位, 手動腳也動, 肘動膝也動, 肩動胯也動, 便符合外三合了. 內三合是內在的心意和精神, 是太極拳的君主, 相當於現在的總統 外三合是外形的骨肉和軀體, 是太極拳的輔臣, 相當於現在的各部首長, 總統和各部首長能彼此合作, 國家便治理好了. 呼吸和動作能互相配合, 便做到內外相合的要求, 當然會對身體健康有益了.
(九) 連绵不中斷: 打太極拳要像行雲流水般地不容有間斷. 雲在天空中靜悄悄不停地在飄行, 水在江河裏滔滔不絕地流動, 都是自然的現象, 如果打太極拳不像行雲流水, 便是違背自然了. 在養生上來說, 拳勢綿綿不斷, 呼吸也隨着绵绵不斷, 容易激動體內真氣, 增進丹田能源的強度, 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益. 在擊技上來說, 外形的拳勢沒有間斷, 對方便找不出漏洞來襲擊. 如果打太極拳有中斷, 便和外家拳沒有什麼兩樣了. 所以連綿不斷不僅是太極拳的十要之一, 也可以說是太極拳的一個特徵.
(十) 從動中求靜: 太極拳本來就是一種動分陰陽靜歸無極的拳 術, 講求以靜制動, 雖動猶靜. 拳論裏"彼不動, 己不動, 彼微動, 而己意已動"便是很好的例子. 原則上打太極拳愈慢愈好, 可是如果因為慢而違背到其他要領, 那就不對了. 這裏的靜是說不僅外在的體形要靜, 而且內在的心意也要靜. 動是說內在的心意動, 外形的手腳以及各部也隨着心意動, 也就是說動的時候, 手腳五官百骸隨着心意俱動, 從容不迫, 雖然心意和全身都在動, 但是仍然保留原有的靜態. 外家拳只憑筋肉發出後天笨拙的蠻力, 練完後沒有不氣喘如牛的, 相比之下, 又是截然不同.
太極拳是一套延年益夀修身養性的養生拳術, 它的好處, 已有許多醫學報告證實, 但是如果理論不通, 方法不對, 有時反受其害. 筆者業餘在美國各地教授太極拳近三十年, 教學相長, 頗有心得, 特地參考古人的見解, 把這古老的十要, 用今人的觀點再行解釋, 希望能對成千成萬學習太極的同好有所俾益.
2015 年季夏寫於 美國西雅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